触摸历史——游明十三陵

岁末,当我刚从躲过“末日”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发现一年又过去了。这是个特殊的时节,每个人到了年底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压力,因此出游是个不错的选择。明十三陵便摆上了我们实验室的行程。

2012年的最后一个早晨,我和往常一样8点起床,到了8点半给同行的yjj打电话催他起床。磨磨唧唧到了9点半,我们终于上了地铁。由于前一天我把出行路线研究了个透,整个上午的去途都挺顺利的。地铁坐13号线到西二旗转昌平线,然后坐到终点,出地铁后在南面出口坐昌67路,直到大宫门站下车就是十三陵的总神道了。全程2小时,地铁和公交各1小时,比百度地图上预计的3小时快多了(以后昌平线2期工程要通到十三陵,那时候就能全程坐地铁了)。

 

明十三陵-大红门

明十三陵-大红门

大宫门,又称大红门,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为十三陵的正门。据说大门两旁原先各竖一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过了大宫门再往前走百米是售票处,买票才能参观总神道。买票时候我拿出两本学生证,然后尽量装个学生样说买两张学生票,售票大姐不急不忙地翻了翻学生证,然后一边笑着问我“证是哪儿办的”一边还是把学生票卖给我了,末了还说一句你这一看就是假的。这时我看着身旁站着一胡渣稀疏的人,明白了,售票大姐发现不了才怪了。

其实论观赏性来说就一条2公里长的总神道(原为长陵而筑,全长7公里)来说,不值这样的票价。整个明十三陵景区都是这样,买了票也只不过看看帝陵的建筑和地宫而已。诚然,光是想想皇家陵墓确实是没啥可逛的,不过,只有身在其处,看山木葱郁、玉石嶙峋,听寒风呼啸,才真真切切感受到帝王气魄、才能体会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总神道便是这样一个地方,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武将、文官,五百年来默默守卫着明朝历代帝王的陵墓,静默肃穆,威武虔诚,人站在其中,只觉时间停滞,自身渺小。残雪盖着草地,又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不过jj童鞋希望这里能多种些树木花草,来春会有欣欣向荣万物复苏之景象。

明十三陵-总神道

明十三陵-总神道

出了神道,往西北方向有个胡庄村,午饭便在其中一家驴肉火烧店解决的。继续往北越过干涸的河,到了昭陵。昭陵是第十二个皇帝穆宗的陵墓,隆庆年间的几位内阁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都是一些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的第三个儿子万历皇帝则更被我们熟知。 昭陵建筑上的最大特点,是形成了完备的“哑巴院”制度,明楼、月牙城都很有特色。神功圣德碑亭中有一无字石碑,由石龟背负着,为何不写碑文,我还没了解到。祾恩殿是陵墓的主要建筑,里面是供奉皇帝皇后的牌位、以及各种祭祀品。现在里面放着昭陵秋祭复原陈列,供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食品,两侧还布置了各种乐器,后方还有寝床。祾恩殿的左右配殿分别展出“明昭陵帝后史料陈列”和“明代皇族墓葬史料陈列”,看完这些陈列展,不禁要感叹小儿夭折概率之高、古人寿命之短,连皇帝也不能例外。继续往后走,明楼上的神碑到处是裂纹,据说是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放火烧的。所以昭陵里的建筑都是乾隆年间重修,后到了1987年国家又重新安装明代的制式再修复而成的。看来还是jj说的对,我们看的是“新建筑”,少了历史的沧桑感(明楼上的那块裂了的碑石我特意多摸了几下,这才是真实可触的历史文物 )。当然我们还有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清朝的皇帝们为何不仅不毁去明代的帝陵,反而在乾隆年间还特意修复这些陵墓。

明十三陵-无字碑

明十三陵-无字碑

明十三陵-昭陵-月牙城

明十三陵-昭陵-月牙城

从风水学或者是美学的角度看,十三陵的选址非常好。东、西、北三面环山,形成敞口向南的一个小盆地,天寿山群山巍峨,层峦迭章,第一座陵墓朱棣的长陵位于中间,仿佛龙的正脉,左有蟒山形成龙山、右有虎峪山作为虎山。间有溪河流过,汇于东南面聚成一湖泊(现已建成十三陵水库)。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旁边都有个专门守卫帝陵的村子。总之,十三陵无论作为一个整体看,还是单独看每一个陵墓,都是精心选址,非常讲究的。

文末,特别感谢yjj, Sylar童鞋与我一同前往,此处省略几百字表示感谢的话。同时要表示抱歉,花了这么些门票钱都还没看到你想看的宝藏和地宫不知道会不会觉得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20 − 7 =